精選答案1、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因為沒有博士后經歷,即使是國外名校博士畢業(yè)回到國內,也得爬幾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職位。國內博士畢業(yè)的,即使是名校比如咱交大,要想直接留在一流大學或者去一流科研院所,那對不起,只能從食物鏈的最底層開始爬。
實驗室?guī)孜唤鼛啄瓴┦慨厴I(yè)的青椒,包括兩位交大畢業(yè)的,只能從講師開始干起。跟我們學生做幾乎同樣強度的實驗,晚上和周末經常加班干活(對學生來說是常態(tài),生物實驗不像寫電腦程序,有些實驗扔下來休息一天可能就報廢了得從頭開始重新做起),還要負責實驗室瑣碎的事情,還要給本科生上課。就這樣累死累活,每個月到手才4000。當我知道這一事實的時候我簡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要知道現在上海的公交司機每個月到手都能有4000!交大本科畢業(yè)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畢業(yè)的歲數七八千總有了。吭哧吭哧讀到博士畢業(yè),在高校里做了個聽起來很不錯的老師,收入只能跟開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學收入會高很多,因為人家求賢若渴,而一流大學根本不怕沒人來。即使爬到食物鏈的上層(需要有國外訪學經歷、領導過一定級別以上的課題、發(fā)表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才有資格去競爭晉升的名額),做了教授,據說在咱生物學領域做基礎研究的(也就是沒有很多來自企業(yè)的橫向課題,而是主要靠國家的經費生存的),算上正常額度的灰色收入(不能說太細了,但這種“正常額度”內的還算是很厚道的了,而且對低到令人發(fā)指的工資來說簡直是必須的),每月收入也就剛過萬。這就是悲慘的現實。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產,撈“超過正常額度”的外快,這實在并不是道德敗壞到潰爛,而是為生存壓力所迫——教授的尊嚴何在,應有的體面生活何在?

2、去企業(yè)
國內目前一般的生物醫(yī)藥行業(yè)企業(yè),刨去那些倒買倒賣試劑的皮包公司,給博士的待遇都要比高校講師高得多。起薪就翻個倍達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過萬。至于皮包公司,小廟也容不下胖和尚,總不能讓博士去推銷試劑咯。但生物學博士去企業(yè)的這個收入,跟其它很多專業(yè)的比起來,實在是太寒磣了。做實驗最辛苦,畢業(yè)難度名列前茅,畢業(yè)后收入在博士中幾乎墊底(可以跟文科博士抱團痛哭了),這就是生物學博士被稱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過好歹月收入萬把塊,如果配偶收入也還可以,在上海是勉強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個博士群體而言,在國內工作的待遇也還是偏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