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一、民族與國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從體質(zhì)結構和日本語的起源兩方面來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體,也是日本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然而,這里所說的“民族”,既不同于人類學中的“人種”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學中狹義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較為寬泛的概念。因而,本書所說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數(shù)民族阿伊努族。
關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zhì)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fā)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于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后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qū)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后,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xiàn)代日本人。醫(y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xù)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zhì)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xiàn)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zhàn)后,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zhì)結構來看,屬于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脊艑W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于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fā)現(xiàn),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zhì)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島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fā)現(xiàn)的“牛川人”,約生活于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zhì)特征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fā)現(xiàn)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qū)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于在中國廣西發(fā)現(xiàn)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xiàn)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于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jīng)_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于已渡過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fā)現(xiàn)數(shù)干具繩紋人的遺骨。從其體質(zhì)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huán)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zhì)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xiàn)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fā)現(xiàn)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zhì)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于現(xiàn)代日本人。經(jīng)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qū),屬“新蒙古利亞人”系統(tǒng),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漸向東擴散,經(jīng)近畿地區(qū)擴散至關東地區(qū)。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shù)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后續(xù)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②,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tǒng)汁法和擬態(tài)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shù)可達數(shù)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qū)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象。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區(qū)。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qū),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qū)、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qū),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系子孫。于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系統(tǒng)彌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繩紋系統(tǒng)彌生人(主要分布于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diào)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diào)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qū)的移民,直接或經(jīng)南島地區(qū)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后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xù)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xù)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xiàn)代依然如此。只是繩紋人系統(tǒng)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zhì)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從日本語起源的角度來看,與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直接相關的,是日本浯的起源為何,它屬于哪一語言系統(tǒng)。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的人們到達并生活于日本列島,那種語言才叮能成為日本語的來源。通過探索日本語的起源亦可證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許多日本學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包括朝鮮語在內(nèi)的阿爾泰語系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賓語或補語置于動詞謂語之前,語句的構成順序是主語一賓語一動詞謂語;在單詞后附加助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名詞無性與單復數(shù)的區(qū)別等。這表明日本語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包括朝鮮浯)可能是從共同砠語分化而來的同系統(tǒng)語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種血緣關系上,也可能與生活于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具有某種關連。但是,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日本浯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之間,也有一些不同點。例如缺少單詞讀音的音韻對應關系,因而阿爾泰語系不可能是日本語的惟一來源。
于是,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日本語與“南島語系”(即馬來與玻里尼兩亞浯系)之間或許有某種親緣關系。“南島語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經(jīng)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的一大語系,其范圍可至中國南部的一些非漢族的少數(shù)民族?!澳蠉u語”與日本語的類似點是:元音(母音)有5個,即(a)(i)(u)(e)(o),不使用雙重元音;單詞以元音結束;濁音不同于單詞之首等。這表明,使用“南島語”的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對日本民族的構成曾發(fā)生影響。但是,足以證明這些民族曾從南太平洋或東南亞直接進入日本列島的考古學依據(jù),卻十分罕見。一些學者便推測,南島語系的語言可能是經(jīng)過中國南部,然后傳入日本的。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認為,應將日本語視為“混合語”,即日本語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若干種語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學者從語言學、考古學和民族學諸學科綜合研究結果,認為占代日本語的形成,大約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在繩紋時代之前的數(shù)千年,在東北亞地區(qū)的落葉林帶,可能存在一種稱為“原東北亞語”的基礎語。繩紋時代初期的日本語可能來自這一系統(tǒng),日本語中的阿爾泰語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來。而到了繩紋時代晚期或彌生時代前期,從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鮮半島,或直接由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進入日本。這樣,不僅從朝鮮半島繼續(xù)傳入阿爾泰語系的語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國長江下游地區(qū)的吳。越語傳入日本。(有的學者認為吳、越語均屬南方系統(tǒng)的話言,越語屬南島語系或泰語族,吳語則屬藏緬語族。)日本語中的南島語系的某些特征則可能由此而來。進入古墳時代,中國大陸移民增多,漢語對日本語的影響更為強烈。正是上述這些語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語。
日本語是由亞洲大陸北方系統(tǒng)語言和南方系統(tǒng)語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語”,這也可以佐證日本民族是亞洲大陸北方人口集團和南方人口集團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為一統(tǒng)的大和民族。
與日本民族形成一樣,日本國家的形成也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由于日本出現(xiàn)歷史文獻的時代較晚,因而我們只有借助日本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歷史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fā)掘資料,來追溯這一過程的原委。
一般認為,在彌生時代前期相中期(約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在北九州和畿內(nèi)地區(qū)已出現(xiàn)了許多“原生小國”。中國正史《漢書·地理志》記載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逼渲械摹鞍儆鄧?,雖非確數(shù),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這一時期,在日本列島小國林立的狀況。《后漢書·倭傳》則記載說: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于漢者三十許國。”雖不能說日本列島上的這些小國均有條件與漢朝建立交往關系,但“三十許國”的數(shù)字要比“百余國”少了許多。這大約可以反映出這些小國在逐漸向地域統(tǒng)一的方向發(fā)展?!逗鬂h書·倭傳》特別提及其中的“倭奴國”,說:“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逼渲刑峒暗臐h光武帝于公元57年賜給倭奴國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舊歷)于福岡縣志賀島被發(fā)現(xiàn)了。這是一枚長寬約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紐,陰文篆書“漢委奴國王”5個字。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一些人對此印是否漢代遺物表示懷疑。但是,近年來在中國先后發(fā)現(xiàn)了“滇王之印”(1957年)、“廣陵王璽”(1981年)、“文帝行璽”(1983年)等漢代印章?!皾h委奴國王”金印與這些漢代印章在紐式、形制、重量或字體上相似。由此可斷定“漢委奴國王”金印確系漢代遺物,也可證明中國史籍對當時日本國家狀況的記載大體無誤。此外,從日本的考古發(fā)掘資料來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灣沿岸為中心的近畿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下一些屬于這一時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據(jù)點集落遺址。這些集落遺址大部周圍筑有壕溝。這些據(jù)點集落遺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數(shù)人巳具有某種權威的隨葬品,如銅鏡、銅劍、銅矛,銅戈、銅鐸、玉器等。在有的遺址中還出土了用于戰(zhàn)爭的鐵制武器,如鐵鏃等。這些考古發(fā)掘資料表明這些集落的內(nèi)部已有上下貴賤的區(qū)別,對外已進行戰(zhàn)爭。④因而,每一個集落都可能是一個“原生小國”,當時的日本列島確實存在過“百余國”井立的狀況。中國史籍《三國志·魏志·倭人傳》則較為詳盡地記載了稍后逐漸形成的地域大國邪馬臺國的社會政冶狀況。邪馬臺國⑤約存在于公元2世紀至公元3世紀后期。在邪馬臺國內(nèi),已有上下尊卑區(qū)別,“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現(xiàn)了階級區(qū)別,有稱為“國大人”和“大人”的貴族統(tǒng)治階級,有隸屬于“大人”的被統(tǒng)治階級“下戶”,還有更為低賤的可作贈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馬臺國已形成國家機構。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王,“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以后經(jīng)內(nèi)亂“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在女王卑彌呼統(tǒng)治時期,其下設輔臣“有男弟佐治國”。女王卑彌呼居城池內(nèi),還有常備軍守衛(wèi)?!熬犹帉m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wèi)。”中央一級的官吏,還有分管政治、貿(mào)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馬臺國已有租賦制度,“收租賦,有邸閣”;也有刑罰,“其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家族?!毙榜R臺國還監(jiān)督與控制著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國,如“斯馬國”至“奴國”的21個小國和“伊都國”等。女王卑彌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冊封,稱“親魏倭王”。卑彌呼女王死后,葬儀隆重,“大作冢,徑百余步,殉葬者奴蜱百余人?!薄度龂尽の褐尽べ寥藗鳌酚嘘P邪馬臺國的記載表明,邪馬臺國已是控制相當大地域的階級國家,⑥盡管其階級分化與國家機構仍未盡成熟。
中國史籍《晉書·武帝本紀》亦記載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國王最后一次遣使入貢的情況。不過,自此以后直至《宋書·倭國傳》記載宋高祖劉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賜沼倭王贊,有近一個半世紀,中國史籍對日本的狀況缺載。而恰恰在這一時期,在畿內(nèi)地區(qū)興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國王權。由于缺少文獻記載,有關大和國的興起及其統(tǒng)一日本的活動雖已不得其詳,但根據(jù)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國王權具有強烈的軍事性格。據(jù)傳為百濟肖古王贈給大和國的七支刀,現(xiàn)仍保存于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刀上的銘文表明此刀是百濟國王為感謝大和國派兵渡海攻擊新羅而解救百濟所贈送的,現(xiàn)保存于我國吉林省輯安縣境內(nèi),建造于公元414年的高句麗奸大王(廣開土王)碑的碑文,則記載大和國曾派兵渡海與百濟聯(lián)合進攻新羅。結果,新羅求救高句麗,擊退了大和國軍。此外,自5世紀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內(nèi)平原一帶出現(xiàn)許多人型古墳,也表明大和國是較邪馬臺國更為強大的存在。
中國史籍《宋書·倭國傳》則記載了5世紀大和國五位國王(即“倭五王”贊、珍、濟,興、武)與劉宋交往的情況。他們部曾遣使朝貢,并接受劉宋皇帝的冊封。例如,倭王珍被封為“安車大將軍、倭國王”,其臣屬13人亦分別被封“平西、征虜、冠車、輔國將軍號”。據(jù)《宋書·倭國傳》記載,末順帝開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統(tǒng)一日本的活動情況說:“自昔祖禰,躬欖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證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下海北九十五國?!比欢?,有關這一時期的日本國家的體制,卻不得其詳。不過,這一時期的大和國不僅逐漸統(tǒng)一了日本,而且成長為可與朝鮮半島上的高句麗、百濟相抗衡的強國。因為它在致力于接受中國南朝劉宋朝廷冊封的同時,還試圖建立以它為中心的地域性冊封體制?!端螘べ羾鴤鳌酚涊d,倭王珍,濟、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冊封其“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等封號。結果,倭王濟與武部分地達到了目的,劉宋朝廷承認了他們對百濟之外的其他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軍事控制權。
日本成為制度完備的國家,應是在公元7世紀以后的事。7世紀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學生到中國大陸。在與隋的交往中,開始稱國名為“日本”,稱國王為“天皇”。他們認真學習隋的政治制度,開始實行所謂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實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頻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學生、留學僧到中國,全面地學習唐朝的各項制度,實行經(jīng)濟、政治社會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將各項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為比較成熟的文明國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發(fā)現(xiàn)所謂“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證明,它不屬于“猿人”,而屬丁更晚的“新人”階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國的誕生》,小學館,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頁。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巖波書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頁。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誕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頁。
⑤有關邪馬臺國的所在位置,學界歷來眾說不一,有的認為是在北九州,有的
認為是在畿內(nèi)地區(qū)的大和。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在此從略
創(chuàng)世之神之類的傳說
一)創(chuàng)造世界的五別天神:
古代日本人認為,眾神的世界高高在上,他們將自己居住的世界稱為『葦原中國』,而把神居住的天庭稱為『高天原』。
天地初成時,出現(xiàn)于高天原的神,名叫『天御中主神』。
其名字的意義就是支配天庭中心,亦表示世界神圣的中心在天上。
其次出現(xiàn)的神是『高御產(chǎn)巢日神』,后又出現(xiàn)了『神產(chǎn)巢日神』,兩個都是具有各種繁殖靈力的神。
這時大地尚未成熟,如漂浮之脂,亦如水母漂流,此時水邊蘆葦發(fā)嫩芽般出現(xiàn)的神,名叫『美葦芽彥知神』,意思是長得俊美如蘆葦嫩芽的男神,代表大地和海尚未分離時的生命中心。
接著又『天常立神』出現(xiàn),意思是大地出現(xiàn)了天庭之神。
同時,海上流動的大地,被出現(xiàn)在水邊如蘆葦般的嫩芽支撐著,形成了凝固的陸地。
以上五神合稱為別天神,意指天庭中的特別神,代表世界的創(chuàng)造。
(二)神世七代
在創(chuàng)造天地時,這時出現(xiàn)的神叫國常立神,意思是出現(xiàn)土地時的地上之神。
其次出現(xiàn)豐云野神,表示天與地、地與海還無法區(qū)別時所出現(xiàn)的神。
其次,出現(xiàn)的神叫泥土神,而同時出現(xiàn),但為女性的是巢土神;都是代表泥土的神。
其次,又出現(xiàn)了角蝕神和女性的生野神,這兩位是表示植物的根莖開始發(fā)了嫩芽的神。
其次,出現(xiàn)了代表男性的大殿兒神和代表女性的大殿部神。
其次,又出現(xiàn)御面足神代表面貌俊美;接著又出現(xiàn)和此神配成對的敬畏神,意義頗令人恐懼。
最后一對是伊耶那岐神和其妹伊耶那美神,從國立常神到伊耶那美神稱為神世七代。
這些神的出現(xiàn)代表了:
第一:土和水和成稠泥狀,形成了世界的雛形。
第二:此時長出某植物的嫩芽,并且由白色的莖支撐大地,成為世界的中心支柱,生命開始繁衍。
第三:男性、女性的誕生,是具有人形的神,也是人的開始。
第四:男性向女性求婚;當男性贊美女性你是一個美麗的女人時,女性也向男性說你是一個英俊的男人。
第五:由于男女雙方互相示愛,因而結婚。
?。ㄈ┮烈轻c伊耶那美物語
伊耶那岐、伊耶那美二神接受天神的命令,把漂浮海上的大地固定下來。
兩人站在天浮橋,以天神所賜沼矛深入海中攪拌,海雖發(fā)出聲響,矛提起時,矛尖滴下的鹽水凝聚成倒,稱為能碁呂島。
兩神自天庭降臨島上,在島上豎起一根天柱(代表天庭中心的柱子),建造八尋殿(大房屋)。
伊耶那岐問伊耶那美說:你的身體如何形成的?
伊耶那美道:我的身體是一層一層鑄造出來的,但有一處仍未做好。
伊耶那岐說:我的身體也是一層一層鑄造出來的,但有一處做得較高,所以我可以將身體較高的部分放入你凹陷的地方,結合呈完美狀態(tài),來產(chǎn)生我們的國土!
伊耶那美:好吧!
伊耶那岐又說:那么我兩就相約在天柱所在之處見面吧!并在那兒成婚。
約定之后,伊耶那岐又說:你從右邊繞過來,我從左邊繞過去相會。
當他們在約定的天柱相會時,伊耶那美開口道:你是個英俊的男人。
伊耶那岐接著說:你是個很美的女人。
當他們對話結束時,伊耶那岐對他妻子說:這話由女人先說不太好。
他們結婚后所生的孩子是水蛭子(無手無腳的孩子),他們把他放再以蘆葦編成的船上,讓他在海上漂流。
不久,他們又生了淡島,但也沒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扶養(yǎng)。
這時,兩位神商量道:我們所生的孩子都不太好,還是去請示天庭中的神。
天庭上的神以太占,而后說道:因為女人先開口說話,所以你們出生來的孩子才會不好,你們還是回到原地再行一次婚禮吧!
2 ______日本古代神話______
他們這次重新結婚后所生的孩子就是狹別島,也就是現(xiàn)在的淡路島(今兵庫縣)。
其次生了伊予的二名島,就是現(xiàn)在的四國,這孩子有一個身體,但有四個頭,就是伊予國(愛媛縣)、贊岐國(香川縣)、栗國(后來稱為阿波國,亦即今日的德島縣)、土左國就是后來的土佐國,即高知縣)。
其次生了隱伎的三子島,及現(xiàn)今的隱岐島(島根縣)。
其次生了筑紫島,就是今日的九川。這島只有一個身體,但有四個臉,而且每個臉的名字都不同,即為筑紫國(就是后來的筑前國和筑后國,即今的福岡縣),還有豐國(即后來的豐前國和豐后國,即今的福岡縣及大分縣),肥國(及后來的肥前國和肥后國,今日的佐賀、長崎、熊本縣),熊曾國(及后來包括大隅國及薩摩國的日向國,今日的宮崎縣、鹿兒島縣)。
其次生了伊伎島,即今日的壹岐島(就是長崎縣)。
其次生了津島,即今的對馬(就是長崎縣)。
其次生了佐度島,即今的佐渡(就是新瀉縣)。
其次生了大逶豐秋津島,即今日的本州。
就這樣生下八大島。
接著又生下與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石頭、泥土、砂子、河海、水、霧、船、食物等各方面的神,伊耶那美最后生火神卻反被燒死,伊耶那岐憤而斬殺火神。
伊耶那岐因愛妻深切,為了想接妻子回去,來到了黃泉國,卻看見妻子因為火傷造成丑陋的一面,狼狽的逃離黃泉國,為了除去黃泉國的污穢,伊耶那岐在阿波岐原舉行修褉法事,那是扔掉的杖、腰帶、衣服、頭冠、左右手飾均化為各種神,又他洗左眼時出現(xiàn)天照大御神,洗右眼時出現(xiàn)月讀神,洗鼻子時出現(xiàn)建速須佐之男命,分別命令他們治理高天原、夜食國、海原。須佐之男命不從,父神(伊耶那岐)于是將他放逐。
(四)天照大御神與須佐之男命
因為須佐之男命不從父命,要被放逐到淡海的多賀,所以須佐之男命準備到高天原向天照大御神求情,當他升天時,天地震動,身為姊姊的天照大御神以為弟神要來搶奪她的地方,于是嚴正以待,弟神為表白心跡和姊神做誓約的比賽,可是須佐之男命卻在獲勝之后趁勢破壞農(nóng)耕、祭祀,連天照大御神都害怕,躲入天之巖屋,宇宙因此為之黑暗,眾神感到困惑,思索對策將天照大御神誘出巖屋,天地再度放光明;之后再將須佐之男命驅(qū)出高天原。
須佐之男命下降到出云國 肥河上流的鳥發(fā)地方,看到一對老夫婦圍著一女童哭泣,問明原因,才知道八岐大蛇每年都會來此食童女,如今又是快來時期,正為此煩憂,大蛇有八頭八尾,身上長杉、檜,身長跨八座山頂、山谷,腹部滴著赤血,須佐之男命表明身份,并準備殺大蛇;他讓大蛇的八頭深入桶中飲酒,酒醉伏臥,然后拔劍將蛇寸斷,肥河盡成赤血,在他斬蛇尾時劍刃缺口,剖開一看,內(nèi)臟一神劍,于是向天照大御神報告始末,并獻上神劍,神劍名為草剃大刀。
須佐之男命與女童櫛名田媛結婚,其子孫皆為谷物之神。
?。ㄎ澹┐髧魃?br /> 大國主神在未受須佐之男命之封以前,名為大汝神,有眾多兄弟之神。
兄弟諸神為取八上媛,旅途中,大汝神治愈受傷的白兔,白兔即預言大汝神會娶八上媛,果然八上媛只愿為大汝神之妻,因此惹火了眾兄弟,殺死他兩次,皆因母親救助而復活,逃到須佐之男命的根國。
大汝神與須佐之男命之女,情投意合想投結為夫婦,須佐之男命提出種種難題考驗大汝神,大汝神逃走,須佐之男命追到根國之境,遙封大汝神為大國主,要求以自己的女兒為正妻。
大汝神趕走眾兄弟之神,建立國家,也依約娶八上媛為妻,但八上媛害怕正妻的嫉妒,生下御井神之后回到娘家因幡地方。
天照大御神為了統(tǒng)治葦原中國,接連派遣天忍穗耳命、天菩比神天若日子降臨,皆未成功,后來派遣建御雷神、天鳥舟神來到出云國的伊那佐小海濱,拔出十拳劍,問盤腿而座的大國主神,大國主神把責任推給兩個兒子,事代主神與建御名方神,建御雷神一一降服二神,大國主神才將國家讓給天照大御神。
(六)天孫降臨
天照大御神與高木神命令皇孫統(tǒng)治豐葦原水穗國,這是為了讓現(xiàn)有的統(tǒng)治型態(tài)取得正統(tǒng)地位,創(chuàng)造王權神話。
這是把『天子』轉(zhuǎn)變成神圣的血統(tǒng),把天子受命的思想轉(zhuǎn)換為天神命令直系血親下凡當?shù)厣辖y(tǒng)治者的構造。
?。ㄆ撸┖P覐┡c山幸彥
兄火照命是海幸彥,弟火遠理命是山幸彥,常捕魚、獵獸。
有一天,弟弟提議互換道具,結果火遠理命連一條魚也沒釣到,還把釣針遺落海底,火遠理命準備以五百、一千個釣針賠償,兄皆不從,非原來的釣針不可。
火遠理命悲傷地在海邊哭泣,此時鹽神出現(xiàn),教他竹籠舟制法,可到海神綿津見神的世界,海神之女豐玉姬喜歡火遠理命,火遠理命與她結婚,并在海神處度過三年。
有一天,想起自己來到海神國的原委,不禁長嘆,這情景被妻豐玉姬看到,于是向海神稟告,海神馬上召集群魚,問可有誰拿到釣針,此時正有一鯛被釣針鯁在喉間痛苦不堪,于是從鯛身上取出釣針,并交給火遠理命潮盈珠、潮干珠,向兄復仇。
另一方面,豐玉姬來到海邊生下鵜葺草葺,但由于火遠理命不聽豐玉姬的勸告偷看生產(chǎn)情況,豐玉姬于是回到海中,由妹妹玉依毘賣代替姊姊養(yǎng)育鵜葺草葺,后來與鵜葺草葺結為夫妻,生下神武天皇等孩子。神武天皇是第一代君王,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代天皇,『古事記』從神的世代轉(zhuǎn)向人的世代,物語的主角也從不死的諸神轉(zhuǎn)為壽命有限的眾生,舞臺從高天原-葦原中國-黃泉國的神話世界,轉(zhuǎn)為大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