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楓園宿的具體情況


答案優(yōu)選還有一棵樹和小觀園呢,美好回憶啊,我的楓園
百年學府武漢大學,素以風景之秀麗、校園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濃郁而贊譽滿天下。它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珞珈山麓,校園依山環(huán)湖,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古典式的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亭臺樓閣造型別致,現(xiàn)代化的高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武漢大學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如畫,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武漢大學校園及其早期建筑群分別具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個獨特的身份,這在中國大學中是絕無僅有的;前者體現(xiàn)出武大擁有美麗優(yōu)雅的自然環(huán)境,后者印證了武大具備氤氳深厚的人文底蘊,武漢大學集自然之秀、匯人文之靈,有機地將二者融為一體,使之各放異彩、交相輝映,造就了珞珈山的獨特風景,使其成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以及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
武漢大學楓園宿的具體情況


校址:依山環(huán)湖 得天獨厚

1928年7月,在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后改為教育部)院長蔡元培的鼎力支持下,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改建為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看到原武昌中大東廠口校址狹窄,屋宇陳舊,且身居鬧市,無法滿足學校長遠發(fā)展的需要,于是大膽提議應在武昌郊外另選新校址,修建新校舍,得到了籌委會其他委員和蔡元培先生的贊同。8月,蔡元培親自提議并任命李四光為新校舍建筑設備委員會委員長。李四光與著名農(nóng)學家葉雅各先生慧眼獨具,以科學家的嚴謹、教育家的謀略、藝術(shù)家的浪漫,選定了山青水秀的武昌落駕山(一說為羅家山)這塊寶地作為武大新校址;后來,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聞一多先生又以詩人的情懷,出神入化地將頗為俗氣的“落駕山”改名為詩意十足、意蘊悠長的“珞珈山”。珞,石頭堅硬之意,《老子》一書中有“不欲錄錄如玉,珞珞如石”的句子;珈,指的是古代楚國貴族婦女的美麗首飾。“珞珈”與“落駕”二字諧音,寓意當年在落駕山篳路藍縷、辟山建校的艱難和對武大美好明天的希冀。珞珈山的名字,一如它本身的性格,劍膽琴心,剛?cè)嵯酀槁?lián)璧合,給人以一種硬骨錚錚同時又情誼綿綿的感覺!以此與武大恢宏壯麗的建筑群相稱,實在是文雅而貼切!從此,武昌珞珈山不僅是作為武大校址所在地而繼續(xù)存在,而且還逐漸成為了武大的標志、象征甚至代名詞,并隨著武漢大學的興旺發(fā)達和對外學術(shù)交流而名揚天下。
武漢大學楓園宿的具體情況


武大珞珈山新校址的選定,既參照了國外著名大學校園的理想模式,同時也遵循了中國古代書院選址、相地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傳統(tǒng)理念。在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的自然環(huán)境中營造高等學府,堪稱中國現(xiàn)代大學校園建設的經(jīng)典之作。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3月動工,1937年7月大部分工程竣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農(nóng)(部分)5個學院大樓和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教師住宅、學生飯廳及禮堂(俱樂部)、實驗室、工廠、校門牌坊、珞珈山水塔等,校園占地3200余畝,建筑面積共計78596平方米。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漢大學由武昌東廠口正式遷入珞珈山新校舍;5月26日,武大舉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禮,蔡元培先生在典禮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稱贊武漢大學在短時間內(nèi)有長足的發(fā)展,還贊譽珞珈山新校舍工程設計新穎,是國內(nèi)最漂亮的大學建筑。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武漢大學校園內(nèi)林木蔥蘢,四季花香,以民族風格為基調(diào)的校舍建筑群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中外馳名的“花園式”、“園林式”高等學府。1930至1937年武漢大學在珞珈山進行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校舍建設,把荒涼的珞珈山建成了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初具規(guī)模的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校園之一。七十年過去了,這些為武漢大學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早期建筑不僅風采依舊、還在繼續(xù)為教學科研服務,而且還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武大的驕傲。
武漢大學楓園宿的具體情況


我們常說武漢大學“位于武漢市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其實,更貼切的表述應該是武大校園本身即為東湖風景區(q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漢東湖是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水面面積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而整個風景區(qū)面積則廣達88平方公里。東湖兼有太湖之浩淼與西湖之秀麗,是一個極有發(fā)展前途的風景區(qū)。朱德委員長于1954年3月視察東湖時曾題詞道:“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后將比西湖強?!?982年11月,國務院審定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qū)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之一;2001年1月,東湖風景區(qū)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局評選為全國首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之一。東湖港汊交錯,岸線曲折,其南岸層巒疊翠,山環(huán)水抱;而其西南一隅的珞珈山,正是武漢大學所在地。當年由李四光和葉雅各先生親自選定的武大珞珈山新校址,坐落在武昌東湖西南岸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上,東望磨山群峰逶迤,西臨洪山寶塔靈秀,南擁三國遺跡卓刀古泉,北覽東湖煙波一碧萬頃;校園內(nèi)外山形起伏有致,湖岸曲折環(huán)繞,地面海拔20-118米,整體占地4000余畝。這里視野開闊舒展,湖光山色輝映,具有極高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價值。不僅如此,國立武漢大學農(nóng)學院在設立之后,曾在磨山附近及其與珞珈山之間的東湖沿岸地區(qū)購置和墾殖了5000多畝農(nóng)田、果園和林場,老武大也因此而占據(jù)了西起茶葉港、東至磨山的幾乎半個東湖的湖岸,獨享其半壁風光。昔日盛況雖已不再,但武大校園“坐擁珞珈山,環(huán)繞東湖水”的基本格局并沒有改變,時至今日,武大校園在東湖邊上的臨湖線仍有2.4公里之長。

對于武大這番得天獨厚的周邊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武大的前身——原武昌高師校歌對其原東廠口校址的描述——“鏡湖枕麓,屏城襟江,靈秀萃諸方”也同樣適用。武大校友何五元更是以其無比優(yōu)美的文筆,在《珞珈賦》中寫道:“珞珈有山,雄峙東湖之南,遙踞大江之陰。東臨碧水,磨山依稀弄影;西起洪岳,寶塔巍然可登;南極通衢,達中南之樞紐;北攬湖光,仰屈子之行吟。……山有鐵塔,巋然獨立。登斯山也,遠山含碧,近樹扶疏。天際橫江,輕紗一帶;地盡屹樓,奇綺幾何?一橋飛臥,挽龜蛇成一體;數(shù)舸直下,逐江渚幾欲飛。東湖浩渺,云水籠煙;長堤戲波,一水繞碧……”此言此語,生動地道出了武大在東湖風景區(qū)的重要地位。早在1950年,武漢市便已把武大校園劃入武昌東湖風景區(qū)范圍;1982年11月,在東湖風景區(qū)入圍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的同時,武大校園又被列為東湖風景區(qū)的10個游覽區(qū)之一。目前,東湖風景區(qū)主要由聽濤、落雁、白馬、吹笛、磨山、珞洪六大景區(qū)組成,何謂“珞洪”?珞珈山與洪山也,珞洪區(qū)正是以此二山的秀麗風光而得名。東湖共有二十四景,珞洪區(qū)占有其二,除了洪山的“古剎塔影”,便是珞珈山的“珞珈書鄉(xiāng)”(武漢大學校園)了。珞珈山巍峨橫亙,岡巒林立,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山之上下,巨巖層現(xiàn),奇石峭陳,佳木交碧,搖蒼飛翠。近山湖中有“浪淘石”,累累羅列,蒼翠奪目。而坐落于此的武漢大學,更是以其蜿蜒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勢,綠樹成蔭、花香流溢的校園,獨具風格、美侖美奐的建筑,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綠色寶石,鑲嵌在浩瀚的東湖之濱。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立武漢大學,擁有珞珈山及山麓上萬畝土地。但1952年的院系調(diào)整,將老武大寬廣、遼闊的校園拆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珞珈山周邊地帶也是山上山下圍墻逶迤,軫域分明。如今,隨著新武漢大學的組建,與原武大校園相毗鄰的原武水、武測和湖醫(yī)校園再度(或首次)加盟珞珈,使老武大失去的地盤又回歸了不少。原武水和原武大校園天然一體,界線難辨;原武測與原武大、武水校園唇齒相依,緊密相連;原湖醫(yī)與原武水、武大校園隔湖相望,一衣帶水。本就毗鄰的四個校園,在抹掉了“一墻、一路、一橋”的界限之后,更是珠聯(lián)璧合、渾然一體,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上的實質(zhì)性交融,這在全國合并組建過的大學中是絕無僅有的。合并后的新武大校園,在整體上連成一片,不僅增添了更多大型現(xiàn)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體育館、田徑場、游泳池等設施,而且校園內(nèi)的花木、草坪、廣場、水塘等的數(shù)目也隨之而增加,珞珈美景由此得以延伸和擴展。尤為重要的是,武大校園在東湖邊上的臨湖線也隨之而延長了!這就重新強化了武大校園“坐擁珞珈山,環(huán)繞東湖水”的意蘊,使之能從珞珈與東湖秀麗的青山綠水之間汲取、匯聚得更多的靈氣。在這條長達2400米的臨湖線上,武大校園的湖邊圍墻通過“拆墻透綠”,建成通透式景觀圍墻2013米,實體景觀圍墻387米,墻內(nèi)還建有大片綠化帶,使校內(nèi)綠化景觀與東湖景觀連成一片,借景生輝。特別是隔湖相望的醫(yī)學部校區(qū)和工學部校區(qū),因有雙湖拱橋相連,從而使校園風光與東湖秀色融為一體,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校園:綠樹成蔭 花香流溢

武漢大學校園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而蠻聲中外,內(nèi)有珞珈山、獅子山、火石山、筆架山、烏魚嶺、小龜山、側(cè)船山、半邊山、團山、扁扁山、廖家山、郭家山、陳家山等十余座大小山丘坐落其中,外有東湖水半面環(huán)抱。其中,珞珈山挺立于校園中央,東西長1280米,方圓540畝,海拔最高處為118米,為群山之首;獅子山靜臥在校園西北,與珞珈山南北相望;其余幾座小山頭簇擁在它們周圍。諸丘蜿蜒起伏,相互呼應,錯落有致;登高遠眺,視野開闊,湖光山色,氣象萬千,自然風光獨領風騷;仿古建筑構(gòu)思精巧,群而不亂,典雅凝重,銀墻琉瓦掩映于蒼翠林木和萬花叢中,更顯得儀態(tài)端莊秀麗,令人留連忘返。這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與民族風格的建筑群體和詩情畫意般的園林藝術(shù)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古樸、幽雅、寧靜、舒適的校園,是修身養(yǎng)性的難得場所和造就千萬優(yōu)秀學子的理想園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為校園的綠化與美化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葉,東湖一帶盡為荒山禿嶺,亂石叢生,林木極少。開爾斯當初在制訂校園建筑規(guī)劃時,充分考慮建筑與園林綠化相結(jié)合,對樹種、樹型都有嚴格要求,目的在于樹木與房屋一樣的耐久,建筑與綠化的和諧。王世杰校長親自帶領師生從東廠口步行至珞珈山造林,半年植樹50萬株。農(nóng)學院院長葉雅各親自規(guī)劃、引種、選種,在保護好原有植被的同時,發(fā)動全校師生員工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栽種樹木30多種,另有花果樹木30多種,造林面積近2000畝。30年代初,學校開辟了植物園,既作為農(nóng)學院教學、科研的重要實習場地,也為美化校園之用,先后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地引進800余種木本及草本植物,并從四川、安徽、江西、云南、貴州等地大量引進種苗。時至今日,武大校園綠化面積已達2300畝,占校園總面積的42%,綠化率達到68%,綠化覆蓋率達87%,可綠化面積100%,這在武漢市是最高的;其中珞珈山山體綠化覆蓋率100%,校園空地總綠化率更為98.6%。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300佳”單位;1998年又被湖北省評為首批園林式校園;2000年,武漢市制定《山體湖泊保護條例》,把珞珈山、獅子山、半邊山及之間的區(qū)域劃為主城區(qū)“一級山體保護區(qū)”,總面積達1289.355畝。

武大校園山林植物配置內(nèi)容十分豐富,包括珞珈山、獅子山、側(cè)船山、半邊山等大小山脈山峰的林區(qū),植物配置完全按植物生態(tài)習性、分類位置和進化地位相結(jié)合的原則,因地制宜,營建成一批自然式的林帶,如樟樹林,以及具有亞熱帶特征的混交林——小葉櫟、馬尾松、濕地松、樟樹混交林、水杉池松混交林、刺柏側(cè)柏混交林,成片的桂花林、櫟樹林、石楠林、雜木林遍布武大校園。最為寶貴的是,武大還擁有一大片亞洲極為稀有、在其他國家高校校園中亦屬罕見、具有亞熱帶特征的殼斗科常綠闊葉林——青崗櫟林,面積達1.5公頃(22畝),其它樹種還有樸樹、黃連木、雪松、懸鈴木、金錢松等。武大校園自然和半自然山林計有700余畝,成片的樹林就有十幾片,不僅植被面積大,而且種類繁多。據(jù)知名學者、植物分類學家孫祥鐘教授與同行多年悉心研究和考察,確認武漢市種子植物共141科、582屬、1000多種。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武漢大學校園內(nèi)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巖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據(jù)綠化檔案記載,除種子植物外,武大校園另有蕨類植物21科、31屬、48種,苔蘚植物20多種,地衣10來種,總計4門近900種。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數(shù)量眾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曾有植物學家到校園考察后,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對外稱“中國植物園協(xié)會”)的會員(又稱“武大植物園”)。另外,武漢大學已兩次應邀參加世界植物園大會,將盡全力最終進入成為該組織的正式成員。

濃濃的綠陰,既美化了校園環(huán)境,也調(diào)節(jié)了校園氣候??崾顣r分,當人們從校外汗流浹背地進入武大校園后,頓覺涼爽許多,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校內(nèi)的氣溫比市區(qū)低3至5度。在“火爐”城市武漢,生活在武漢大學校園里實在是一種幸運。不僅如此,茂盛的植被,幽靜的環(huán)境,還使武大校園成為鳥類繁衍生息的樂園。在國立武漢大學建校之初,武大校園遠離城區(qū),校園中鳥類很多,根據(jù)唐瑞昌老先生當年的觀察和研究,共有276種,其中有一半是水鳥。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校園已和城區(qū)連成一片,鳥類也不斷減少,但校園內(nèi)的植被環(huán)境一直保持得很好,所以現(xiàn)在仍有各種鳥類80多種,其中留鳥有灰喜鵲、烏鶇、大山雀、白頭翁、山斑鳩、珠頸斑鳩等,候鳥有夏季的黃鸝、壽帶鳥、四聲杜鵑、鷹鵑等,冬季的斑鳩,黃腹山雀等。近年來,隨著周邊環(huán)境及東湖水質(zhì)的改善,鳥類也在慢慢增多,特別是數(shù)量增加較多。漫步校園,隨處可見灰喜鵲、斑鳩和白頭翁的倩影,清晨烏鶇美妙的歌喉將人喚醒,夜晚四聲杜鵑深沉的啼鳴催人入眠,幾乎每時每刻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溫馨氛圍,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景象。

讓珞珈學子最為心醉的是,武大還擁有全國環(huán)境最優(yōu)美的學生生活區(qū)。它們以各自集中栽植的特色花卉或綠化植物的名稱命名,按春、秋、冬的順序依次有櫻園、桂園、梅園三大本科生宿舍區(qū),楓園為研究生和外國留學生生活區(qū),另有東湖邊的湖濱宿舍區(qū),各具特色和情趣。梅、櫻、桂、楓、湖濱,在這些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名字里,飽含著多少韻味十足而又風格各異、令人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它們還與近旁美輪美奐的建筑群融為一體,貫通植物學、建筑學、文學、雕塑、環(huán)境學,集自然美、藝術(shù)美、社會形象于一身,被譽為“科學加藝術(shù)”的校園。不僅如此,植物的季相更替、形態(tài)特征、色彩變化等要素,與武大校園蜿蜒起伏的地勢相結(jié)合,更是創(chuàng)造出珞珈四季形態(tài)各異的絕妙美景。春日,玉蘭閃爍,櫻花爛漫;夏季,蓮荷綻放,群芳爭艷,喬木蔽日;秋歲,金桂飄香,層林盡染,紅楓欲燃;冬天,寒梅傲雪,綠意淡雅。尤其是櫻園,以日本櫻花為主,收集了早櫻、晚櫻和垂枝櫻等共6種10余個佳品的櫻花,花色豐富,絢麗多彩,枝、干多異且花期不同。每當寒冬過后,梅花凋謝之時,早櫻開放,繼而日本櫻花、垂枝櫻花、晚櫻等開放。盛開時節(jié),櫻園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萬游客慕名而至,留連觀賞,如醉如癡,大有“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的意趣。在現(xiàn)有的梅園、櫻園、桂園、楓園、湖濱五大園區(qū)的基礎上,武漢大學將根據(jù)校園的建設和發(fā)展再建設若干個以植物造景為主的景觀,構(gòu)成一個與哈佛大學植物園相媲美的東方名園。

武大校園內(nèi)還先后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等人文景觀,既美化了校園,又能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緬懷先輩,追求真理,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近年來,珞珈廣場、世紀廣場、友誼廣場、電力廣場、醫(yī)學部廣場等綠化廣場也相繼建成(另有文科廣場待建),其中珞珈廣場占地面積5.9萬平方米,古樹參差,碧草青翠,無論規(guī)模、風景,均為全國高校綠色廣場之最。此外,已告完成的中心湖環(huán)境景觀、梅園整體綠化環(huán)境、楓園綠化工程、文明綠化住宅小區(qū)建設、老圖書館前庭環(huán)境綠化工程等新綠化園林,以及即將完成或開始啟動的東湖南路校園綠化工程,醫(yī)學部“拆墻透綠”工程,工學部高層建筑綠化小區(qū),以及信息學部“星湖”綠化環(huán)境整治工程,更是展示了或即將展示具有武大特色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景觀,為創(chuàng)建一個古樹參天、草木青翠的世界一流校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武大校園的綠化美化,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注重植物與建筑的交相輝映,天然景觀與人工造景的有機結(jié)合,融藝術(shù)性、科學性和功能性于一體,四季有景,處處有景,構(gòu)成了公園式的園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贏得了“花園式大學城”的美譽。

古典式建筑:巍峨壯觀 造型別致

最能體現(xiàn)武大校園自然風景與人文底蘊完美結(jié)合的,莫過于它那鑲嵌于校園群峰翠谷之中的宮殿式建筑群了。武漢大學自1930年開始在珞珈山建設新校舍,至今已70余年。多年來,不少仁人志士為了珞珈山校園的建設而嘔心瀝血,造就了全國最美麗的校園和最漂亮的校園建筑。武漢大學校園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特點,依山就勢布置建筑群體,既強調(diào)建筑整體布局的軸線關系,又使每一群體建筑都具有不同的造型特點,使校園建筑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形成優(yōu)美的人文景觀,成為培養(yǎng)人才的理想之處。

校園中心區(qū)以老圖書館、文、法、理、工四個學院大樓為代表的十余棟武漢大學早期白堊建筑群體,采用中國最雄偉的大屋頂和西方最典雅的拜占庭、哥特等形式和當時最先進的三角絞鋼、玻璃天庭等技術(shù),以中國傳統(tǒng)的綠色琉璃屋面為基調(diào),以大屋頂、重懿璃在平面布置中,把對稱式的傳統(tǒng)格局和適應功能的現(xiàn)代風格和諧地結(jié)合,形成一組具有中、西風格的建筑群體,堪稱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杰作。位于獅子山頂?shù)睦蠄D書館、法學院大樓(現(xiàn)為外語學院辦公樓)、文學院大樓(現(xiàn)為數(shù)學學院辦公樓)大樓和理學院大樓(現(xiàn)為學生教室和實驗室),與位于獅子山南的老齋舍和位于火石山上的工學院大樓(現(xiàn)為學校行政大樓)等構(gòu)成了校園傳統(tǒng)建筑群的主體。這些宮殿式建筑全部用孔雀藍琉璃瓦蓋頂,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在建筑藝術(shù)上巧妙地與東湖湖光、珞珈山色巧妙地融為一體。飛檐碧瓦掩映在綠樹叢中,使山體顯得更加郁郁蔥蔥、錯落有致。不論是從老圖書館南眺珞珈山,還是從工學院北望獅子山,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副玉宇瓊樓、青山碧水的美景。湖山秀水因建筑群的裝飾更顯神奇,建筑群因湖山秀水的襯托而愈為壯麗。

武大校園內(nèi)最美觀雄偉的傳統(tǒng)建筑物,非老圖書館莫屬。老圖書館建于1934年,是一座雄踞于獅子山頂?shù)幕使谛畏鹿蕦m建筑,廡殿頂、八角垂檐、大跨度空間,外部裝飾極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為武漢大學標志性建筑,校園制高點。它體量大,跨度長,巍峨雄壯,北望東湖碧水,南與原工學院大樓遙相呼應,登頂鳥瞰,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蔡元培、胡適、陳獨秀、董必武、周恩來、郭沫若、朱德、羅榮桓等各界要人和外國元首來校必登此樓。老圖書館能藏書近200萬冊,這在解放前國內(nèi)的大學里面是屈指可數(shù)的。現(xiàn)在武漢大學的20多萬冊線裝古籍和484種善本全藏在這里。據(jù)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老子為“周守藏之史”,所以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還是我國現(xiàn)已知道的最早的“圖書館長”或“檔案館長”。在老圖書館大門上方就鑲有老子的全身金屬的鏤刻像。

老圖書館的左右兩翼的建筑分別是原文學院大樓和原法學院大樓,分別建于1931年和1935年,它們的外形幾乎完全一樣,有如一對孿生兄弟,忠實地拱衛(wèi)著老圖書館。不同的是,文學院的屋頂采用翹角,意為文采飛揚;法學院的屋頂則是平角,意為法力嚴肅。原法學院大樓西邊是學生食堂,下層是真正的飯廳,上層曾為臨時禮堂,內(nèi)部裝飾極富民俗特色。蔡元培、胡適、張伯苓、張君勱、周恩來、董必武、陳獨秀、蔣介石、汪精衛(wèi)、陳立夫、李宗仁、陶德曼、司徒雷登等中外要人曾在此演講。

在獅子山向陽的南坡依山建有四棟學生宿舍,這便是武漢大學校園傳統(tǒng)建筑群中最富特色的建筑——老齋舍。老齋舍建于1931年,是一座仿布達拉宮琉璃瓦建筑,依獅子山而立,巍峨雄偉,典雅莊重,布局巧妙,匠心獨具。整個建筑利用獅子山南坡依山就勢布置,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層次的依山組合,巧妙地順應了自然地勢的變化,同時借助山勢構(gòu)成氣勢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標高處,沿等高線建成不同層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層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則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老齋舍的最上層已達到山頂,在頂部建有三座宮殿式城樓,中間的城樓與老圖書館位于一條軸線上;四棟宿舍一字排開,加上三個圓形拱門配以門樓,遠看如布達拉宮。老齋舍的編號也別有韻味,依次按《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編號,即第一棟由下到上的編號為天字齋、地字齋、玄字齋、黃字齋,以此類推。

建于獅子山東頭筆架山上的圓頂建筑是原理學院大樓,它建于1931年,是一座仿古羅馬建筑,圓穹屋宇,風格獨具,與原工學院南北相望,布局精巧,儀表非凡。它那直徑近20米的穹窿圓頂給人一種神秘縹緲的感覺。其左右各有一個配樓,分別為原物理樓和化學樓,以孔雀琉璃瓦蓋頂,主樓與配樓之間以畫廊相連,渾然一體。原理學院大樓內(nèi)還有國內(nèi)最早的階梯教室。

位于理學院對面火石山上的建筑是原工學院大樓,它建于1936年,融歐陸哥特式風格與中國古典建筑特色于一體,四隅相對,雍容華貴,典雅大方。工學院大樓呈四方形,頂部全部用玻璃蓋頂,中央為一個集中采光的封閉天井,四周為走廊。大樓的四角都有配樓,配樓的屋頂仍是孔雀琉璃瓦。四個配樓緊圍主樓,形成眾星拱月之勢,使主樓更顯雄偉,是為武大傳統(tǒng)建筑群“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代表作。夾在獅子山、小龜山和火石山之間的是一片向西敞開的低洼地帶,原工學院大樓隔著這片低洼地帶與老圖書館南北呼應,相映成趣。

武大早期建筑群由美國著名建筑師開爾斯先生(F. H. Kalse,1899-1979)設計,他根據(jù)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要求,將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機融合,使校園總體規(guī)劃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科學性。整個設計貫穿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思想,力圖“用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弘揚西方的科學精神”。珞珈山校園規(guī)劃功能區(qū)分合理,以獅子山上的圖書館為整個校園的規(guī)劃中心和制高點,校園建筑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點、放射狀的布局,又遵循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美學原則,因山就勢,建筑組群變化有序,整個校園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嚴整的片斷,構(gòu)成了豐富多樣的群體,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靈魂——“群”。校園中心區(qū)內(nèi)由2條南北軸線和2條東西軸線相交匯,形成了圖書館、理學院、工學院3個建筑群。這些建筑群相互構(gòu)成對位對景,面面相觀,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環(huán)境空間層次。因此,欣賞珞珈山校園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異,韻味無窮。

在20世紀初葉,鋼架結(jié)構(gòu)、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玻璃中庭、空間共享、三鉸拱等新材料、新技術(shù)當時在西方建筑界都還處在探索階段之中,就已成功地運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設計施工上,不僅使珞珈校園的建筑體量保持了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特色,比傳統(tǒng)建筑更加新穎、宏大、堅固,并且深刻影響到中國后來的建筑,在中國建筑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珞珈校園的建筑從整體構(gòu)型風格到裝飾部件,建筑裝飾與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審美情趣相結(jié)合,充分體現(xiàn)了建筑藝術(shù)抽象性、象征性的特征。宮殿式斜面墻體、剛勁挺拔的雙立柱、多姿多采的琉璃瓦飛檐等,無不顯示出武大作為高等學府莊嚴肅穆而又開放進步的現(xiàn)代教育意識。在建筑裝飾上,根據(jù)建筑物不同的使用功能,乃至不同的學院分類,采用了不同的裝飾內(nèi)容、形式和手法。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大學中惟一進行一次性完整規(guī)劃設計并且一氣呵成的校園建筑,其設計思想之先進,建筑風格之新穎,開中國大學校園建筑之先河。整個建筑群雖“以宏偉堅固適用為原則,不求華美”,但在事實上,它們不僅完全做到了“宏偉堅固適用”,同時也還是達到了無比“華美”的境界: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建筑早已成為武大的形象標志,不僅大部分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其價值也日益彰顯。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大學早期建筑名列其中,與清華大學早期建筑、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建筑和東北大學舊址同時入圍。歷史名校建筑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些高校都是中國近代史上成立最早的高等院校,這些建筑大多數(shù)建于20世紀初,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價值,堪稱中國近代大學建筑的佳作和典范。武漢大學早期建筑包括國立武漢大學牌樓、工學院、周恩來故居等15處26棟建筑,1930年至1936年建成,總面積達54054.52平方米,其規(guī)模在入選的三所高校的建筑群中居于首位(因東北大學早已從其舊址遷出,故不屬此次入選高校之列)。建筑群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有機融合,運用對景、借景、造景等手法,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與自然和諧的特點。專家認為,它們是現(xiàn)代化和民族化的完美結(jié)合,在全國高等學校校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