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同學咨詢關于美國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情況,恰巧的我們的學生LI同學就在那里就讀過研,她有一篇留學分享講的非常詳細,尤其是關于課程設置的介紹。


美國的波士頓是一個學術氛圍很濃的城市,有很多著名高校,而我就讀于這里的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 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

它可是美國最古老的一所藝術類院校,約在1975年提供純藝術類的MFA的課程。這里純藝術的教學模式是十分注重哲學上的思考和批判。作品要求實作的東西,但背后的思考是主軸。
學校的教授都是很成功的藝術家,并且是不參與行政的,所以解惑過程格外直接單純。那么,這么古老的藝術院校,在教育教學上有哪些傳統(tǒng)呢?
|繪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
我在這邊的專業(yè)還是繪畫,兩年制四個學期,兩屆一共11位同學,其中國際學生有四位,一位印度同學,兩位臺灣同學和我。整個繪畫專業(yè)的教授大多數(shù)畢業(yè)于80年代的耶魯MFA。因此這邊的教育模式和老耶魯有著相似之處。
課程設置上分為必修:專業(yè)課,研討會,當代藝術史,及選課。
以我為例,第一學期分為三門必修及一門選修。所以當時我的課程安排是周一下午當代藝術史,周三全天專業(yè)課,周四下午研討會,周五為選修,我當時選修的是陶瓷。
而在第二學期必修為研討會和專業(yè)課,而我選修的是策展和版畫,第三學期必修只有專業(yè)課,我選修的另外三門則是當代藝術教育,二元論與人工智能和 Independent study。
Independent study是一門十分自由靈活的課程,你可以選擇學校任意一位教授,和教授溝通共同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然后進行一學期的一對一課程。
|課程介紹
下面我來具體介紹兩門課程,一是第一學期的當代藝術史,二是貫穿兩年的專業(yè)課。
當時負責當代藝術史的教授是Adriankohn, 一學期過后我發(fā)現(xiàn)我學到的根本不是藝術史,因為課程內(nèi)容根本沒有任何美史的脈絡,而我學到的則是為日后所有課程的鋪墊以及受用終生的辯證思維方式。
課程安排是這樣的:
每次上課前我們將會收到一百頁左右的閱讀材料,材料涉獵很廣,有繪畫,視頻,行為,攝影等等。有探討藝術家的也有在聊一種藝術流派。不過每次的閱讀材料都會和波士頓及周圍正在展出的展覽有關。
所以這個課程的安排是:看閱讀材料,然后去看相關展覽,最后結合論文和展覽寫一份總結。
總結分為三部分
a.文章主旨
b.文章論點
c.你的觀點。
然后課上的那三個小時則是一場腥風血雨的討論。
|教授風格
在這里,教授很少會表明自己的觀點,即使是一場他不認可的展覽或者藝術家,也不會把他自己的主觀感受帶到教學中來。他更像是一個推手,幫助每一個學生深挖自己的觀點,即使和自己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這對于當時接受了二十年‘‘說明式“中國教育的我是完全陌生的。我從來沒想過原來藝術史可以是這樣的,而且如此繁重的課業(yè)及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我,簡直一夜回到高考前。
我們的專業(yè)課上的主要安排則是在周三。每個研究生會有一間獨立的工作室,繪畫專業(yè)的使用面積是最大的,供創(chuàng)作使用。
那個時候,導師會和你進行單獨討論,時間為45分鐘,內(nèi)容為近期作品。
導師會根據(jù)每個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因此同專業(yè)同老師的同學作品面貌是迴異,真正的百花齊放。
周三中午會有來訪藝術家進行講座,在講座前后藝術家也會和每位研究生在自己工作室進行一次單獨的討論,這次討論更接近于交流信息而不是上課。藝術家來了解年輕學生的創(chuàng)作方式,互相交流經(jīng)驗,更多的是一種平級的交互感。
|藝術與思辨
每學期教授會安排三個課題,例如"材料和你作品的關系'',‘‘顏色與光"等等。課題的制定則是由學生討論制定投票選出。然后在討論課題的課程中,每位同學要帯一些近期作品,然后有主題的做一個十分鐘的發(fā)言和集體討論。
在這不停的討論中,我的體會是對于藝術的認知不斷加深并且開始主助的探究和思考。在沒有質(zhì)疑提問聲音的時候,自己也會在做作品的同時向自己發(fā)問。
國內(nèi)可能總是對美國當代藝術的教育模式存在著一種誤解,會認為視覺藝術只要讓觀者看就好了,過分解讀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價值。
可是,倘若一種視覺藝術語言可以讓觀者一目了然不不僅索然無昧更是膚淺至極。視覺藝術,首先展現(xiàn)的應是藝術性的一種視覺的體驗,是要有吸引力的?!卑?必然是折損這種體驗的。
當觀眾被一種藝術形式所吸引并伴有疑惑,這時則需要藝術家的解惑, 觀者將會在視覺語言外體會另一種概念并對眼前的作品產(chǎn)生一種與之前加深或相反的二次體驗。
這只是我所例舉當代藝木中的一個分支點,也有創(chuàng)作者與觀者完全割離開的另外一種模式。不過無論是哪種模式,只”看",沒有討論和思考,必然是失政的。我不知道那樣的‘‘藝術"形式,除了技木還能剩下什么?畢竟藝術教育應是一種認知了解世界的媒介而不應止于了解藝術作品本身。
麻省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