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真貴,留學生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


  1 國外物價比國內低?想太美

留學真貴,留學生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

  出國留學意味著物價環(huán)境的改變。很多人因為購物網站以及媒體的影響,認為國外,尤其是美國的東西比中國的便宜很多。其實這樣說不夠全面。 關于不同城市的生活物價,推薦大家用下面這個網站去查看對比:https://www.expatistan.com/cost-of-living。

留學真貴,留學生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

  上面列舉了全球228各主要城市在衣食住行多各方面的物價水平對比,而且物價會實時更新,根據新匯率進行換算。

留學真貴,留學生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

  從圖上可以看出,雖然國內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物價已經比較高了,但是和美國、英國、澳洲的同等級大城市相比,物價水平還是要低出不少。比如全球最貴的城市之一紐約,物價指數277.而國內最貴的上海只有159.

  除了大型城市,中國和美國同等級的中小型城市直接的差距也是很大。

  當把中國最貴的上海和美國最貴的紐約來比,會發(fā)現美國的便宜主要體現在穿上。此外奶制品,汽油,一些衛(wèi)生用品,和一些電子產品相對國內也有很大的價格優(yōu)勢。但是公共交通和住的高成本使得總成本依然是比國內同類城市高的。 所以,有些留學生覺得當地物價貴,有的覺得還好,關鍵在于他們比較的參照物。如果一個學生從國內一線城市去美國的中小城市留學,可能會覺得物價差不太多,可反過來,國內二線城市的同學去美國的大城市留學的話,就會覺得物價太高。

  正因為不同的商品物價差異不同,很多剛出國的學生特別喜歡換算價格。具體說,就是每當買東西的時候會不自覺的開始乘以匯率,換算成人民幣的價格和國內的物價對比。如果發(fā)現東西算下來比國內的貴,有的人就會選擇不買或者少買。而如果發(fā)現比國內的東西要便宜,就會覺得好像賺到了,會經常買,甚至不是那么需要的時候也買。 拿我生活過的澳洲為例,曾經有段時間盛產香蕉的北部昆士蘭州遭遇洪水,香蕉主受災嚴重。政府為了補貼他們的損失,把香蕉的價格調整到接近15澳幣一公斤,這個價格至少是平常的5倍,很多留學生即便愛吃香蕉也會對這個價格望而怯步。之后災情好轉,香蕉又開始大量供應了,價格也重新回歸市場的調控下,最便宜的時候只要0.99澳幣一公斤,很多留學生看到這個價格時覺得實在太劃算了,瘋狂買香蕉吃。 在新物價環(huán)境里,有人會因為價格貴放棄一些本來喜歡的東西,也會因為廉價開始嘗試一些之前少用的東西。因為大多留學生的經濟來源基本是家長,在自己沒有任何經濟收入的時候會對物價比較敏感。隨著對當地生活的熟悉,加上不少學生開始打工自己獲取收入后,他們在消費上的選擇就會放開一些。

  2 該花的錢要花,但什么是該花的?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在國外,有的東西貴,但是該花的錢要花,不該花的錢不花。但是,怎么樣界定什么錢是應該花的呢? 有學生花幾萬刀買一輛高檔車,但是要上網淘二手的教科書。有學生衣櫥里塞滿了光鮮亮麗的各式衣服,但是在超市里買個葡萄都要來回比價。

  經濟學上,我們會區(qū)分Needs和Wants。

  Needs,需求,指的是你必須要有的,沒有就無法生存的東西,比如說食物之類的可以滿足基本生理需求的東西。

  Wants,渴求,指的是你想要擁有的東西,他們不是必須的,但是有了會給你帶來快樂,比如音樂這類可以滿足你心理以及精神上追求的東西。

  人們會有購買行為的本質是因為某種痛點得到了持續(xù)的滿足。這種痛點有時候是是一種很實在的需求,如果不解決這個痛點,麻煩會持續(xù)下去。比如有的留學生受不了天天吃三明治,選擇去中餐館消費,或者在公共交通不方便的小城市生活一定要買車代步。 但也有很多消費行為是被一些更加隱蔽的心理層面的渴求所決定的。比如很多留學生,尤其是在美國的,會因為那里的名牌衣服、化妝品、電子產品以及汽車之類的物價比國內低,花很多錢購物。雖然在不少國內的家長和媒體看來,這些購物行為就是亂花錢,因為他們購買的東西的數量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需求needs。但是在學生看來,這些購物可以滿足他們多重的心理渴求wants。

  獲得優(yōu)越感,賺到差價

  用相對劃算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會讓人感覺占到了便宜。這點在買高檔汽車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根據CNBC的一個采訪,很多留學生的購車預算在在2-6萬美元之間,這樣的價格允許他們在美國買到奔馳、寶馬和凌志這類比較體面的車,而在中國則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所以,當聽到國內的朋友羨慕的說「這東西真好真劃算,還是國外購物方便」時,不少留學生會覺得滿足了他們出國的優(yōu)越感,因為只有身在國外才能享受到這種賺差價的購物體驗。

  獲得刺激,排遣寂寞

  購物本身也是一種排遣寂寞的方式。神經學研究已經表明,在購物過程中,人腦會釋放多巴胺,一種可以讓人產生愉悅情緒的神經遞質。所以,女生們說的不開心就去買買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且正因為購物會讓你感到愉悅,你會不停的重復這個行為。很多留學生,特別是在小一點城市,缺乏娛樂選擇的地方,會選擇周末進城買買買作為主要的娛樂方式,因為購物可以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刺激和興奮,不僅平衡了生活的單調,也可以緩解學習上的壓力。 而且在新的研究中發(fā)現,當猴子發(fā)覺只要連按10次按鈕就能獲得獎賞時,他腦內的多巴胺從一開始按按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分泌了,而且正是這種多巴胺的分泌讓猴子可以繼續(xù)保持按按鈕,直到拿到獎賞。這個結果是不是讓我們想到了熟悉的網購?

  在網購時代,我們往往會花上更長的時間瀏覽打折網頁,查看對比價格,即便最后什么都沒有買,但是這個行為本身就有獎賞性,會讓人感到愉悅。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留學生喜歡刷淘寶(根據國內報道,近九成的留學生會網購),東西便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等包裹的過程會讓人產生期待和興奮,這些都可以幫留學生驅趕平時無聊和寂寞的情緒。

  獲得認同,融入圈子

  留學生所處的年紀很需要自我表達,也很在意別人眼中自己的形象。特別是有些學生在國內的時候因為學業(yè)繁忙,沒有很多精力顧及形象打扮。出國以后,會發(fā)現國外的同齡人在自我形象上做了很多管理,比如女生很多都會化妝,男生會打理發(fā)型。為了融入新的環(huán)境,讓自己看起來更符合留學生的身份,很多學生會在自己的外表以及裝備上做一點投資,為了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 需要強調的是,消費只是一種方式來滿足這些心理渴求。感到寂寞無聊,除了買東西,也可以去運動,或者談戀愛。雖然這些選擇也離不開錢,但是比起單純的依靠物質來獲得一時的心理滿足,通過運動或者建立親密關系而得到的心理滿足會更持久。

  3 什么是不良的消費觀

  每個人的消費觀和經濟承受能力不同,該花的錢一定是滿足了一個人的實際需求以及心理渴求。但是,有人覺得因為心理渴求進行的消費就是攀比和虛榮,其實也未必。關鍵還是在于自己的消費行為和經濟能力是否匹配。 對于身家殷實的留學生來說,選擇買房而不是租房并不是單純?yōu)榱遂乓?,而是出于安全、方便以及投資的角度。國內外媒體對于留學生在海外買豪宅的過度渲染,讓很多人以為留學生都是花錢如流水的「富二代」,確實有誤導之嫌。 但是,留學生中確實也存在不良消費觀,也就是消費與個人經濟實力不符合,并且對個人生活質量以及人際關系造成了影響。比較常見的兩種就是過度節(jié)儉以及強迫性購物。 在金融心理學家布拉德·克朗茨(Brad Klontz)在他所著的《金錢背后的心理》(Mind Over Money)一書中,過度節(jié)儉被定義為在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下,仍對一切消費深惡痛絕。消費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獲得了快樂,而是一種充滿自責的痛苦。只去買打折的便宜衣服或者干脆不買,假期不去旅行玩窩在家里,為了少花錢不去和朋友聚會甚至蹭吃,這些行為看起來能省下很多錢,但是卻帶不來內心真正的快樂,因為自己的很多渴求被否認了,而且也會被人認為小氣無趣而漸漸疏遠。 另一種強迫性購物,簡單說就是「購物成癮」,迷戀買東西當下的快感,買回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常常擱置、廢棄或者囤積。雖然把購物當作是逃避焦慮的方式,但是不斷的購物導致經常刷爆卡或者需要編造各種理由問家人朋友要錢,讓周圍的人產生反感。

  過度節(jié)儉是一味的壓抑了心理渴求,強迫性購物是過度放大了心理渴求,兩種不良消費行為都與個人的經濟購買力不匹配,而且影響生活質量,給自己帶來負面的情緒和人際關系。

  4 怎樣合理花錢?

  對于經常喜歡省錢,不太舍得花錢的消費者,金融心理學家會建議購物的時候可以多選擇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現金,因為看不到具體的錢會削弱花錢的痛苦感。

  除此之外,可以多選擇一些預付的或者捆綁式的產品。比如旅游的時候提前買好一些團購的優(yōu)惠卷。通過把消費行為和付款行為分開,可以讓你在體驗服務的時候更專注于服務本身,而不是花了多少錢。而且通常情況下,這類提前付款的產品會有一定的優(yōu)惠。 另外,在購買的時候要多考慮長遠的收益,比如一件好看的連衣裙可以在party以及今后的面試場合穿著,去瑜伽課不僅可以放松心情,也可以結交新的朋友。最后,可以在每個月預留一些資金來犒勞自己。比如把每天因為精打細算剩下來的錢集中起來在月底的時候去看一次電影,吃一頓好吃的。

  而對于喜歡買買買的人,金融心理學家則建議購物的時候要多用現金,因為卡上虛擬的數字無法讓人感受到花費的具體金額,容易出現花費過度或者透支的現象。

  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定購買計劃,把必須要買的東西和想要買的東西分開。告訴自己有些東西可以暫時先不買。即便只是推遲購買的時間,也可以減少當月的花銷。對于一些月光族來說,也是改進的一小步。 也可以給購物設置一些小障礙,比如給銀行卡設定限額,給瀏覽購物網站的時間設定上限,或者是安裝記賬軟件,每天推送通知你今天的開銷,通過這些方式來提醒自己每天的消費行為。

  最后,也是相對來說最有效果的,就是需要找人監(jiān)督自己的消費行為,可以是家人,親友,或者專業(yè)治療師,讓他們來提醒你有些開銷并不是真的有需求,而是消費本身帶來的快感讓你忍不住想買。

  一個人的消費觀是長年的個人經歷與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早年的貧困可能讓一個人終身節(jié)儉,也可能會讓這個在富裕起來以后鋪張浪費以獲得心理上的補償。 對于留學生來說,因為國內外物價環(huán)境的差異,每個人都需要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來適應新的物價環(huán)境。而在調整的過程中,哪些錢照樣花,哪些錢不花,除了自身需求的驅動外,也會受到心理層面渴求的影響。 所以,不要盲目的給自己和別人貼標簽,一看到別人買名牌就覺得是炫富。只要消費和自己的經濟能力相當,對生活各方面不造成影響,就是一種合理的消費。

以上就是留學真貴,留學生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的全部內容了,但愿對大家有所幫助。

網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