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1844年3月18日,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出生于俄國諾夫戈羅德省齊赫文市一個貴族之家,他的父親是一位軍官。
柯薩科夫從6歲起學彈鋼琴,11歲開始作曲。不過,這位未來的大音樂家的藝術(shù)之路沒有筆直地鋪下去,命運之神安排他在剛剛年滿12歲時就被送進圣彼得堡海軍士官學校學習。極為嚴格的軍旅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然而,這并不能泯滅他對藝術(shù)的追求,他抓緊一切可能利用的短暫時光繼續(xù)鉆研音樂。
1862年,18歲的柯薩科夫從士官學校畢業(yè),成為一名海軍準尉,在一艘巡航戰(zhàn)艦上服役。他隨軍艦到過法國、英國、意大利北美洲、南美洲等許多地方。長達3年的航海生活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1865年,他奉命調(diào)回彼得堡,這使他有機會經(jīng)常廣泛接觸音樂界人士。他倍加努力地學習、交流與寫作,發(fā)表了一批足以顯示自己獨特風格的作品。

他非常坦率、誠實,敢于客觀、無情地評價自己。1871年,當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聘請他為兼職教授時,他竟公開講道:我作為教授,是愚蠢而不誠實的……因為我是個半瓶子醋的業(yè)余愛好者,對音樂一無所知。
柯薩科夫這種可貴的品質(zhì)使他獲益匪淺。為彌補自己的不足,他發(fā)奮對和聲與復調(diào)進行徹底的研究,并且全力探討了配器的藝術(shù)。他不僅很快就成為音樂學院里最好的教授,而且漸漸地被公認為俄國作曲家中最有技巧的管弦樂配器大師之一。
1873年,柯薩科夫終于下決心辭去軍職,放棄了可以穩(wěn)步提升、加官晉級的仕途,毅然踏上了專業(yè)音樂工作的清苦道路。
1905年,俄國爆發(fā)第一次革命戰(zhàn)爭。他胸懷一顆熾熱的正義之心大無畏地積極參與社會進步力量的果敢行動中,并且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地保護革命學生。為此,校方當局解除了他的教授職務,他的作品也一律被禁演。由于他當時在俄國已具有很高的聲望,因而對他的迫害立即激起全國上下抗議的浪潮,官方當局不得不答應音樂學院進步師生們提出的一系列民主自決權(quán)的要求。通過選舉,原院長下了臺,產(chǎn)生了有史以來第一位通過選舉而上臺的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格拉相諾夫。

格拉祖諾夫是柯薩科夫一手栽培的得意門生,他恭敬地請老師回校繼續(xù)執(zhí)教。
1908年6月21日,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因病逝世,享年64歲。
他一生寫過15部歌劇,其中較重要的有:《普斯科夫姑娘》(TheMaidofPskov)、《雪女郎》(TheSnowMaiden)、《五月之夜》(MayNight)、《薩特闊》(Sadko)、《沙皇薩爾丹的故事》(TheLegendOfTsarSalten)、《金雞》(TheGoldenCockerel)等。
他的交響音樂作品有敘事性、標題性和音畫式的特點,而且他還十分擅長于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東方色彩的樂曲。這方面的代表作,有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Sheherazade)、《安塔爾》(Antar)和《西班牙隨想曲》(SpanishCaprice)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音樂理論方面的兩部名作《和聲學實用教程》與《管弦樂法原理》,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