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回來為國家做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中國)


出國留學回來為國家做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中國)錢學森:193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55年回國.
錢三強:1937年在巴黎大學留學,1948年回國.
錢偉長:1940年在多倫多大學留學,1946年回國.
何澤慧:1936年在柏林高等工業(yè)大學留學,1948年回國.
盧嘉錫:1937年在倫敦大學留學,1945年回國.
朱光亞:1946年在密執(zhí)安大學留學,1950年回國.
鄧稼先:1948年在普渡大學留學,1950年回國.
楊石先:1929年在耶魯大學留學,1931年回國.
王淦昌:1930年在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回國.
出國留學回來為國家做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中國)

出國回來報效祖國的科學家還有誰

1、錢學森

出國留學回來為國家做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中國)

錢學森1935年由第七屆庚子賠款公費赴美進修;1936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之后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西奧多·馮·卡門;1939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shù)學博士學位,之后留下任教;

出國留學回來為國家做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中國)

1945年被派赴德調查納粹德國火箭科技;1955年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以朝鮮戰(zhàn)爭空戰(zhàn)中被俘的多名美軍飛行員交換回中國。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北平淪陷后,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后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隨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yè)當年毅然回國。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3、周培源

1924年周培源畢業(yè)于清華學校,1927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是加州理工學院畢業(yè)的第一名中國博士生。1929年回國后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4、王淦昌

王淦昌1929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xiàn)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5、李四光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yè)于日本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yè)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會副主席;

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xié)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錢學森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鄧稼先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周培源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王淦昌

以上內(nèi)容參考:百度百科-李四光

我國有哪些在國外留學后回國做出貢獻的人我國有很多在國外留學后回國做出貢獻的人,如華羅庚、李四光、鄧稼先、周培源、錢學森、蘇步青等。
1、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yōu)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jīng)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fā)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xiāng);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br>主要成就:中國解析數(shù)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
名言: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yōu)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卓越功勛。
主要成就:創(chuàng)立地質力學理論、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為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貢獻。
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yōu)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zhàn)時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yōu)。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學術成就:為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的研究,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研究并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yōu)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于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fā)展我國原子能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6、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里,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后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并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并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jiān)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墒牵X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斗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貒?,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yè)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7、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貒?,他在浙江大學執(zhí)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帝國大學又發(fā)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于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
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zhàn)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nèi)出現(xiàn)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lián)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jié)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主要成就: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中國核武器之父”、“中國原子彈之父”。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98年12月10日21時48分,王淦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求素材:求中國近代從國外學成歸國對國家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名字即可>中國近代化學工業(yè),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閩侯(今福州),科學家,化學家,赴美留學,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科學習,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21年獲博士學位。被選入美國最高榮譽sigmaxi科學會會員。譽滿國際化學工業(yè)界,英國皇家學會聘他為名譽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也先后聘他為榮譽會員。中國重化學工業(yè)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yè)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近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和金錢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醫(y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yè)的先驅和奠基人。
中國普及科學的先驅,統(tǒng)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鄭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號心南,福州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于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yè),獲理學士學位。鄭貞文是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的發(fā)起人。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nèi)廣為傳播,內(nèi)容涉及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普及科學的先驅。將錯綜復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tǒng)一的中文用語。統(tǒng)一化學名詞的奠基人。
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chuàng)始人。
高魯(1877~1947)中國天文學家。字曙青,號叔欽。福建福州長樂人。1905年去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留學,后來獲該校工科博士學位。1909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1911年回國報效中國。中國近代天文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天文學會創(chuàng)始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機,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示并獲獎。天文學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魯?shù)奈恼轮性ㄗh,我國第一座假天館(即天文館)應命名為“高魯假天館”,以紀念這位我國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偉大人物。中國天文學一代宗師。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天文學雙奠基人
張鈺哲(1902.2.16-1986.7.21),福州閩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芝加哥大學天文系。留在該校葉凱士天文臺做緯度測定工作。 [隨后在葉凱士天文臺 觀測研究工作。1929年,以論文《關于雙星軌道極軸指向在空間的分布》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同年,張鈺哲歸回報效祖國。譽滿國際天文學界,國際天文學界為了紀念他,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fā)現(xiàn)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一代宗師
陳岱孫(1900.10.20-1997.7.27),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于福州閩侯縣。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1922年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學士學位,并獲最高榮譽金鑰匙獎;1922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北大致詞, “學無止境、自強不息”,“學以致用、用在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陳岱孫在財政學、統(tǒng)計學、國際金融、經(jīng)濟歷史學說等方面,是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中國法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法醫(yī)科學奠基人。
林幾(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書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醫(y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yī)學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yī)學院學習兩年,專攻法醫(yī)學,后又在柏林大學醫(yī)學院法醫(yī)研究所深造兩年。1928年畢業(yè),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創(chuàng)建了法醫(yī)學科和法醫(yī)研究所。創(chuàng)辦《法醫(yī)月刊》;建立“法醫(yī)學研究會。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法醫(yī)學創(chuàng)始人,法醫(yī)科學奠基人。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
鄧叔群(1902年12月12日-1970年5月01日),福建福州人,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先后獲得森林碩士學位和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由于成績優(yōu)異,先后榮獲“斐陶斐”獎和選為Sigma-Xi最高榮譽會員。為報效中國,謝絕校方和導師的挽留,毅然回國。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高等真菌的奠基人,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載入具有世界權威性辭典的唯一的中國人。
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xiàn)代鳥類學的奠基人。
鄭作新(1906.11.18-1998.6.27),出生于福建福州,生物學家,鳥類學家。1927年和1930年分別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學位。獲最高榮譽SigmaXi金鑰匙獎。這是美國大學研究院獎勵學生的最高榮譽。鄭作新先生是享譽世界的鳥類學家、動物分類學家、教育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鳥類地理學的開拓者,近代和現(xiàn)代鳥類學的奠基人、中國乃至于全世界鳥類學和動物學界的一代宗師。
福州是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中國昆蟲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劉崇樂(1901年9月20日—1969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父母福州人,原籍福建省福州市。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昆蟲學,獲博士學位(1926年)。昆蟲學家,中國昆蟲學創(chuàng)始人,中國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他為中國科昆蟲系統(tǒng)分類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中國昆蟲科學奠基人。
中國物理學家一代宗師,開拓物理電子學新領域的奠基人,物理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薩本棟(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亞棟,福州閩侯縣人,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24年,從斯坦福大學畢業(yè),獲得工學士學位,之后進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學院。薩本棟是中國物理學最早成就者,于1937年獲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薩本棟比任何一位物理學家都旱被中國中央研究院承認的物理學家,他用英文撰寫成專著,被譽為物理學巨著。開創(chuàng)了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專著被外國人采用為教材的先例。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導彈與航天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導彈總體和發(fā)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33年(17歲),受當時“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熱潮影響,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航空組,從此走上“航空救國”之路。1938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學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學航空系系主任。中國導彈之初,梁守槃被任命為總體設計師,于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彈道導彈發(fā)射成功,從而揭開了中國導彈事業(yè)的序幕。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yǎng)學家、醫(y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后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wèi)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yǎng)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fā)表研究論文l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yǎng)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tǒng)》引發(fā)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于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yè)的貢獻卓著,并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電信網(wǎng)絡開拓者,數(shù)字電信奠基者
因劉宜倫,1913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長樂縣譚頭鎮(zhèn)一個小商家庭。電信網(wǎng)絡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wǎng)絡教學的開拓者,數(shù)字電信奠基者。1933年 到美國入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學習。1936年,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又在該校獲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此后又獲得哈佛大學獎學金,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于1977年研制出我國第一套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標準的30/32路脈碼調制系統(tǒng)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為我國通信向數(shù)字化方向發(fā)展開辟了新時代的道路。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最杰出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化學家、宗教學家、中外思想學家。
朱謙之(1899年-1972年),字情牽,福建福州市人。我國近代和現(xiàn)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哲學家和東方學家,中外思想文化學家。191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主任、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文學研究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研究員。我國中外,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對于歐洲之影響》。九·一八事變發(fā)生,使他深感到“以為欲救中國,須根本上從文化著手。深感于民族之不能復興,乃由于文化之不能復興?!?br>中國地震、地磁研究開創(chuàng)者,海洋研究的奠基人,氣象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
蔣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聰,字右滄,福建閩侯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fā)起人和領導者。天文學家,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氣象事業(yè)奠基人,中國氣象學會創(chuàng)建人之一。為我國近代和現(xiàn)代天文事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1913年7月氣象科正式開展工作,從此中國的氣象事業(yè)正式起步,正如蔣丙然所說:“氣象一名詞,亦于此時在中國開一新紀元”。并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會員,意大利氣象學會名譽副會長。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石油石化的創(chuàng)造者,石油煉油技術的奠基人
陳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長樂區(qū),194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石化,石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1949年,先后擔任石油工程裝置設計師、工廠設計師、總工程師,石油工業(yè)部煉油技術攻關組專業(yè)組長等職。1982年,擔任中國石化總公司催化裂化技術攻關組組長,組織科研、設計、煉油等單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關,開發(fā)了國家“六五”攻關重點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開創(chuàng)地球物理教育事業(yè),地球物理科學奠基人和開拓者,國際地震波傳播先驅者。
傅承義(1909年10月7日—2000年1月8日),福建福州閩侯人,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0年進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物理系進修;1941年獲得麥吉爾大學碩士學位;1944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6年被聘為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物理學助理教授;1947年回國到中央氣象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并兼任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傅承義主要從事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包括地震體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線及地震成因的理論等研究 。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和奠基人。
蕭光琰(1920—1968),中國物理化學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美國坡蒙那大學化學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曾專攻物理化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助理研究員。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學冶金研究所研究員、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化學師。他在美國時,連得過四枚金質獎章?;貒螅瑥氖碌摹绊搸r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機理研究”和“電子酸性催化劑研究”填補了中國的空白。中國石油化學領域開拓者,石油化學領域奠基人。
創(chuàng)建中國人體科學者,核彈和導彈結合技術開拓,奠基者,國防超級電腦開拓,奠基者。
張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祖籍福建福州閩侯縣,出生于北京,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61年晉升少將。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紅星功勛榮譽章(一級)。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銀河”億次計算機,填補了中國計算機的空白,為國家計算機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極大貢獻。組織并指揮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和首次原子彈空爆試驗,組織指揮了“兩彈”結合試驗,為發(fā)展我國核武器技術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小麥育種與遺傳開創(chuàng)者,倡導三交和雜交育種科學家之一,小麥肓種奠基者。
莊巧生(1916.8.5-)福建福州閩侯縣人,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1939 被選為美國“斐陶斐榮譽學會”會員,被授予“最高榮譽金鑰匙”獎, 1946年10月到北平農(nóng)業(yè)試驗場任技正兼麥作研究室主任。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育種與遺傳研究,主持育成10 多個冬小麥優(yōu)良品種;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是國內(nèi)倡導使用三交和雜交的少數(shù)育種學家之一,在推動數(shù)量遺傳學和計算機在中國作物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及倡導改良小麥加工品質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參加主編《中國小麥學》《中國農(nóng)業(yè)百科全書農(nóng)作物卷》和《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等專著,為發(fā)展中國小麥生產(chǎn)與育種事業(yè)和繁榮作物科學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河海大學創(chuàng)始人,水利事業(yè)的開拓者,中國海岸工程奠基者。
嚴愷(1912.8.10--2006.5.7),祖籍福建褔州閩侯,一級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墨西哥科學院三冕院士,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學家。河海大學創(chuàng)始人、校長、名譽校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致力于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fā)利用,開創(chuàng)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yè),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饵S河下游的治理計劃》, 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河槽過渡曲線之規(guī)劃》,《潮汐問題》,《華東水利》。1957年《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1963年《關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規(guī)劃問題的報告》,《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中國海岸帶的開發(fā)利用》,《中國的水利建設》,《中國海岸工程》,《海港工程》, 《中國南水北調》,《海岸工程》科研成果獎勵,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996年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中南礦冶學院創(chuàng)始人,粉末冶金科學創(chuàng)建人,中國粉末冶金科學奠基者。
黃培云(1917年8月23日-2012年2月6日),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金屬材料及粉末冶金專家,中國粉末冶金學科奠基人,中南礦冶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學術顧問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1941年抵達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該院從事博士后工作;為了報效祖國,謝絕導師挽留,于1946年底偕夫人回到中國;1947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礦冶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命赴長沙參加中南礦冶學院籌建工作;11月1日中南礦冶學院成立,任教授,兼教務長、副院長。黃培云在中南礦冶學院相繼創(chuàng)建了中國國內(nèi)第一個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個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中國第一座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國家計委先后批準以該所為依托建設“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粉末冶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黃培云創(chuàng)立了粉末壓制理論和燒結理論,研制成功多種用于核子、航天、航空、電子等領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進入了當代國際材料科學和高技術發(fā)展的前沿領域,引起了國際粉末冶金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黃培云是國際上最早采用粉末流變理論來研究粉末壓制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體應變推遲、應力松弛、粉末體變形充分馳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論,不僅對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貢獻,而且對力學、流變學也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這一理論因而被稱為“黃氏壓制理論 。為我國第一枚人造衛(wèi)星、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高超粉末冶金是一門制取金屬、非金屬和化合物粉末及其材料的高新技術,能滿足航空、航天、核能、兵器、電子、電氣等高新技術領域各種特殊環(huán)境中使用的特殊材料的要求。他的理論水平領先國際??蒲谐晒剟罱刂?012年,在黃培云的主持和領導下,共完成國家重點科研項目300余項,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fā)明一等獎1項、其他國家獎共7項,省部級獎47項。
中國近代和現(xiàn)代射電天文學開創(chuàng)者,射電天文學奠基者,中國光纖光譜望遠鏡建立者。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 。王綬琯是中國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對提高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天體測量學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近代和現(xiàn)代中國化學會創(chuàng)立者之一,開創(chuàng)了化學研究實驗,中國最偉大的自然科學譯名編審者,執(zhí)掌國立編譯了中國80個學科領域的統(tǒng)一譯名首要奠基者。
陳可忠先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倉山區(qū)城門鎮(zhèn)臚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6年獲芝加哥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國立編譯館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國立臺灣師范大學理學院院長。1932年8月4日,中國化學會宣告正式成立,陳可忠當選為理事之一,又被推為會刊《中國化學會會志》的編輯之一。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中國化學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化學事業(yè)發(fā)展翻開了新的一頁。1926年9月,陳可忠由美國完成學業(yè)回國,在理學院化學系講授有機化學。陳可忠在校內(nèi)極力倡導樹立研究風氣,最早申請開辟了教授專用實驗室,長日留校從事教學實驗。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陳可忠任自然組主任兼專任編審。從1932年國立編譯館成立至1948年,陳可忠長期任職于國立編譯館,其間執(zhí)掌國立編譯館達十二年之久。

海外回祖國的科學家錢學森以及50年前“回家”的科學家們
1955年的深圳羅湖火車站,剛剛經(jīng)歷了第一次改建,原來簡陋的候車室旁邊,蓋起了一座兩層小樓,樓上是旅客食堂,樓下用來候車。10月8日上午,34歲的朱兆祥早早來到了這里,等待一位44歲的貴客的到來。
11點25分,一路舟車勞頓的錢學森一家、同行的中國留學生和家屬走出了站臺。接到了錢學森,朱兆祥馬上向北京報喜,周恩來總理在第一時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聶榮臻元帥并叮囑他:“學森同志是愛國的,要好好對待他,要在政治上關心他,生活上照顧他,安全上保護他!”
到2005年10月,錢學森回國已經(jīng)整整50年了,50年來他再也沒有踏上美國國土一步,而是為新中國的航天和國防科技事業(yè)嘔心瀝血,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錢學森說,“我從1935年去美國,1955年回國,在美國呆了整整20年。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日后回到祖國能為人民做點事?!?

快來,快來!

50年后,已經(jīng)84歲的朱兆祥對當時的情況還是記憶猶新,“那時我不認識錢先生,我是科協(xié)常務委員,作為中國科學院代表,受陳毅元帥委托去接他們,包括家屬一共回來了30人?!倍谒麄冎?,已經(jīng)有一大批留學生排除重重阻攔,回到了祖國。
“我離開美國的前一天晚上,錢先生清我到他家吃飯,并告訴我兩件事?!敝锌圃毫W所前所長、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生鄭哲敏院士對《了望東方周刊》說,“錢先生說,現(xiàn)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們研究的問題也不一定能馬上用得上,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比如我當時研究的管道內(nèi)部液體的流動問題,國內(nèi)反正也有管子,會用得上類似的研究。另外,當時美國的運籌學研究特別多,他當時也在研究控制論,他說運籌學對社會主義國家會很有用,讓我把這個想法帶給錢三強,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來?!?
鄭哲敏9月離開帕薩迪納,從紐約坐船到了法國,然后又坐船到了瑞士,在瑞士申請到香港的簽證,“當時等簽證等了很長時間?!比齻€月后,他拿到了到香港的簽證,當即買了一張從瑞士到日本的船票。1954年2月,他趁輪船在香港停留的時候下了船,找香港中國旅行社買了回國的火車票,回到了祖國。
“回來以后,我最想知道的就是現(xiàn)在國家工業(yè)發(fā)展得怎么樣,看到書店里有很多書,五金商店里有很多小電機和五金:正具,雖然不如美國,但已經(jīng)比我走的時候強多了。”
1955年4月,錢三強安排鄭哲敏到中科院數(shù)學所工作,年底就開始籌備力學所的工作,這個時候,錢學森也回來了。
“錢先生10月到北京,11月來看我們,安排力學所的研究方向,根據(jù)國家當時的需要做了一些調整?!编嵲菏空f。力學所成立后,錢學森成為第一任所長。從力學所成立到上世紀70年代末,錢學森一直是力學所所長,直到80年代初鄭哲敏接替他成為第二任所長。
比鄭哲敏更早從加州理工回來的,有1950年9月回國的趙忠堯,“他是國民黨中央研究院派到加州理工的訪問教授,他到美國準備采購一批儀器,后來新中國成立了,他就直接把儀器帶回大陸了?!碑敃r和趙忠堯一起從加州理工回國的,還有剛剛畢業(yè)的三個博士,其中學物理的羅時均后來在哈軍工、西北工大工作,學生物的鮑文奎和沈善炯后來都成為中科院生物學部的院士,同船回來的,還有鄧稼先、涂光熾等100多位留美學者。
李政道教授最近曾經(jīng)透露,趙忠堯192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就發(fā)現(xiàn)了正電子,后來同在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的安德遜因為觀測到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而獲得了諾貝爾獎,其實趙忠堯本該在上世紀30年代初成為第一個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人。歸國后,趙忠堯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為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提供了必要準備。這臺加速器幾乎被那時所有的核物理學家使用過,極大提升了中國核物理研究的實力。
“和我同一時期回來的,還有莊逢甘、唐有棋、肖健、李正武、羅沛霖等許多人,當時我們的想法,一個是全國剛剛解放,形勢很好,另外中國科協(xié)留美工作協(xié)會在我們這些人中間作了很多工作,侯祥麟院士當時是留美科協(xié)的負責人,在同學中間影響比較大,如果沒有朝鮮戰(zhàn)爭的話,可能有更多的人回來?!编嵪壬f。
1956年6月,已任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給還在加州理工的郭永懷寫信說,“我們現(xiàn)在為力學忙,已經(jīng)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

不后悔

中國科學院建立后,曾對僑居國外的科學家作過估算,大約有5000人。到1956年底,近2000名科學家回到祖國。據(jù)統(tǒng)計,中國科學院院士的81%、中國工程院院士的54%、“九五”期間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的72%,均為留學回國人員,在中國各個重大工程項目和高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中,留學回國人員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擔任錢學森秘書20年的國防科工委高級工程師涂元季將軍對《了望東方周刊》說,錢老的回國和一般人的回國還不一樣,因為他的影響很大?!八皇且幻胀ㄑ芯可?,而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回國時候他的老師、世界公認的應用力學大師馮·卡門說他已經(jīng)超過自己了。他的回國在美國造成的影響和一般人遠遠不一樣,一直折騰了五年才放他回來。他所從事的專業(yè)又是敏感專業(yè),他還參與了美國國防長遠規(guī)劃的制訂。所以不能輕易放回來?!?
美國作家維奧斯特稱錢學森“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貒院?,他果然開辟了中國的航天導彈事業(yè),使中國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1999年表彰的23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都是先后從國外返回的,只有于敏一人是“土生土長”科學家。
1947年底由英國歸國的彭桓武院士在被問到為什么回國時,他說:“你這個問題問得不對,你應該問那些不愿回國的人:你為什么不回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1955年從耶魯大學回國的陳能寬院士告訴《了望東方周刊》說,“我一去就做好準備要回來了,我1950年拿到博士后,當時的國際形勢,美國不讓中國留學生回來。我在學校和西屋電氣公司工作了五年。1955年解禁以后,一大批留學生都回來了,當時的深圳還是個小農(nóng)村,但是感覺特別親切?!?
和陳能寬一起在耶魯大學念書的顏鳴皋,后來在空軍一個材料研究所工作,組建中國第一個鈦合金實驗室。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反右、“文革”期間,50年代回國的科學家們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沖擊,“當時的態(tài)度是懷疑一切的,所以我們?yōu)槭裁闯鋈ィ瑸槭裁椿貋恚际菃栴},很多人一度很苦惱,但多數(shù)人認為不可能這樣下去,總會過去的?!母铩院?,絕大多數(shù)挺過那段時間的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
“現(xiàn)在很多人也是想回來的,因為在美國做到一定程度就到頭了,不能再有什么進展,但中國的舞臺就大多了,況且國內(nèi)的文化氛圍比較好,回來我們覺得是給自己干,比給外國人干感覺好多了?!编嵳苊粼菏空f。
建立了現(xiàn)代整體微分幾何、也被人評價為復興了美國幾何學的陳省身,1972年中美關系改善后,61歲的他即開始頻繁回國講學,1985年創(chuàng)辦南開數(shù)學研究所,每年用自己的經(jīng)費選拔一批優(yōu)秀人才到世界數(shù)學領域最有名的大師身邊去深造,他把自己的后半生與中國數(shù)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2000年,陳省身回國定居,直到2004年12月與世長辭。
2006年1月4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透露,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共有90余萬留學生在海外求學,其中20多萬留學生已學成歸國,占留學生總數(shù)的近四分之一。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些年還是挺有意思的,做了不少事情,不后悔?!编嵲菏空f。

懷揣報效祖國的赤子情懷從海外學成歸國的還有哪些科學家?錢學森(1911.12.11—),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
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1934年畢業(yè)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后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并從事火箭研究。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jīng)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5年10月,經(jīng)過周恩來總理的不斷努力,錢學森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后,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xiàn)任中國科技協(xié)會名譽主席等職。
錢學森與胡錦濤總書記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fā)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xié)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范獎章。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錢學森“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中央軍委授予的一級英雄模范獎章;2007年榮獲“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著作有《工程控制論》、 《物理力學講義》 、《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tǒng)工程》、《關于思維科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人體科學與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建系統(tǒng)學》、《論宏觀建筑與微觀建筑》、《論第六次產(chǎn)業(yè)革命通信集》等。
[編輯本段]個人生平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yè),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只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xiàn)在豺狼當?shù)?,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br>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一年后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可后來的事,錢老自己可能都沒想到,自己能成為馮·卡門教授的修生,并且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于襁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一領域的頂尖人物,后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抬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準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后,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jiān)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fā)表了《從地球衛(wèi)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xiàn)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 馮·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后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里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
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shù)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1947年與蔣英結婚。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zhí)行主任、數(shù)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xié)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xié)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編輯本段]坎坷的歸國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于回來了!”這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于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貒?,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后,他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由于發(fā)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zhàn)”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fā)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shù)的稀世之才。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后,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chǎn)黨人實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chǎn)黨人和拒絕揭發(fā)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意愿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zhàn)師,我寧可把這個家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從此,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后才釋放了他。后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里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交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nèi),新中國震驚了!國內(nèi)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fā)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愿的情況下監(jiān)禁了錢學森。
當錢學森要求回國被美國無理阻攔時,中國也扣留著一批美國人,其中有違反中國法律而被中國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國僑民,也有侵犯中國領空而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美國軍事人員。美國政府急于要回這些被我扣押的美國人,但又不愿意與中國直接接觸。
1954年4月,美英中蘇法五國在日內(nèi)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lián)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于是就指示說,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系,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辟新的接觸渠道。
中國代表團秘書長王炳南6月5日開始與美國代表、副國務卿約翰遜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初步商談。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在華僑民和被中國拘禁的一些美國軍事人員名單,要求中國給他們以回國的機會。為了表示中國的誠意,周恩來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舉行的中美第三次會談中,大度地作出讓步,同時也要求美國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
然而,中方的正當要求被美方無理拒絕。7月21日,日內(nèi)瓦會議閉幕。為不使溝通渠道中斷,周恩來指示王炳南與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內(nèi)瓦進行領事級會談。為了進一步表示中國對中美會談的誠意,中國釋放了4個被扣押的美國飛行員。
中國作出的高姿態(tài),最終是為了爭取錢學森等留美科學家盡快回國??墒窃谶@個關鍵問題上,美國人耍賴了。盡管中美雙方接觸了10多次,美國代表約翰遜還是以中國拿不出錢學森要回國的真實理由,一點不松口。
正當周恩來總理為此非常著急的時候,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收到了一封從大洋彼岸輾轉寄來的信。他拆開一看,署名“錢學森”。他禁不住心頭一震,他迅速地讀完了這封信。信中的內(nèi)容,原來是請求祖國政府幫助他回國。
這封信是錢學森當時擺脫特務監(jiān)視,在一封寫在小香煙紙上寄給在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給陳叔通副委員長的。對于這樣一封非同尋常的海外來信,陳叔通深知它的分量,當天就送到周總理那里?!斑@真是太好了,據(jù)此完全可以駁倒美國政府的謊言!”周恩來總理當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轉交給正在日內(nèi)瓦舉行中美大使級會談的王炳南,并對王炳南指示道:“這封信很有價值。這是一個鐵證,美國當局至今仍在阻撓中國平民歸國。你要在談判中,用這封信揭穿他們的謊言?!?br> 8月1日中美大使級會談一開始,王炳南率先對約翰遜說:“大使先生,在我們開始討論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國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國的法律程序,決定提前釋放阿諾維等11名美國飛行員,他們已于7月31日離開北京,估計8月4日即可到達香港。我希望,中國政府所采取的這個措施,能對我們的會談起到積極的影響。”可談到錢學森回國問題時,約翰遜還是老調重彈:“沒有證據(jù)表明錢學森要歸國,美國政府不能強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錢學森給陳叔通的信件,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既然美國政府早在1955年4月間就發(fā)表公告,允許留美學者來去自由,為什么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博士在6月間寫信給中國政府請求幫助呢?顯然,中國學者要求回國依然受到阻撓。”在事實面前約翰遜啞口無言。美國政府不得不批準錢學森回國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夢寐以求的回國愿望得以實現(xiàn)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終于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tǒng)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由于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fā)射至少向前推進了20年。
[編輯本段]毛澤東與錢學森的交往

你還知道哪些愛國科學家的故事?

1、錢學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著名的火箭專家,是我國“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來出國留學,1938開始對火箭進行研究。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到祖國后,用他所學的專業(yè)知和識為祖國服務。他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兩彈一星”鄧稼先,鄧稼先的一生,是中國一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光輝榜樣。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長大,在“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的西南聯(lián)大校歌聲中走上科學之路。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強國的宿愿,將個人的事業(yè)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同時,他在黨的教育下知道了應該如何發(fā)動群眾進行科研攻關,為此而終生奮斗不惜個人的生命。

中國能在那樣短的時間和那樣差的基礎上研制成“兩彈一星”(核彈、氫彈和衛(wèi)星),西方人總感到不可思議。楊振寧來華探親返程之前,故意問還不暴露工作性質的鄧稼先說:“在美國聽人說,中國的原子彈是一個美國人幫助研制的。這是真的嗎?”鄧稼先請示了周恩來后,寫信告他:“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睏钫駥幙春蠹拥昧鞒隽藴I水。正是由于中國有了這樣一批勇于奉獻的知識分子,才挺起了堅強的民族脊梁。

3、茅以升,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yè)的研究生,很快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于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

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茖W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泵┮陨卮穑骸翱茖W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nèi),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yè)。現(xiàn)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新中國成立后從美國回來的著名科學家有哪幾位?華羅庚、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
華羅庚:1950年3月,他乘坐郵輪航抵達了香港,在這里短暫停留10天他就可以回到故土了。在這里他抑制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寫下了兩封信,一封是寄給美國的教授,感謝教授的教導和同學們的牽掛;一封是寫給所有中國留學生的,一個數(shù)學系的天才寫下了包含詩意的語言:“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
 錢學森:他早年就離開中國去美國深造了,在這里他不但在物理方面的才華非常的出眾,在航天事業(yè)科學研究中也有著非常好的前途,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已經(jīng)是美國高校里面的教授,但是祖國的解放催促著他迫不及待地要回來做貢獻,后來遭到了美國方面的阻擾,直到五年后他才回到了祖國。
李四光:早年在英國留學,他在地質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當時的劍橋、牛頓等大學的高度評價,但是新中國的成立讓他看到了祖國的需要,他放棄了國外的一切資源回到祖國,在這個
鄧稼先:一個26歲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的高材生,他的優(yōu)秀表現(xiàn)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關注,但是他沒有接受任何的優(yōu)越待遇就回來了,為了搞核武器研究,他十八年沒有回家,失蹤的十八年就是他在為祖國嘔心瀝血的十八年,他的成就讓中國人民從此變得更加強大和安心。的地方找到了油田,打破了中國貧油論。

網(wǎng)上報名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分數(shù):
  • 電話: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644062549@qq.com刪除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tengyi66.com